【個人簡歷】
盧少勇,男,湖南郴州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4年12月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從事湖泊生態修復與污染防治研究與工程近20年,致力于湖庫氮磷與有毒有害污染物多介質賦存、生態安全調查、評估及保障,濕地設計運行、植物殘體與底泥污染控制等的技術與機理等工作。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成員,第五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成員,“科學探索獎”的提名人及專家庫專家、山東省第一屆科技創新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編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主持科技基礎性工作項目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水專項子課題、863專題,并參與973等項目近20項。組織開展國家環境保護洞庭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與運行、湖泊水環境綜合調查、湖泊污染控制技術機理、工程、應用等工作。聯合培養了50余名研究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累計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共101篇,論文總被引4980次,單篇最高被引444次,出版論著14(含主編2、副主編1、編委4)部,專利授權16(轉讓3)項。以第1完成人獲發明創業成果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共3項,以第2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與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各1項,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第14)與二等獎1項(排第9)各1項,1篇論文入選《生態學報》30年百篇優秀論文;3篇論文入選“精品期刊頂尖論文平臺——領跑者5000”。
【個人履歷】
教育經歷:
2001.09~2004.12 |
清華大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 |
博士 |
1998.09~2001.08 |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
環境工程專業 |
碩士 |
1994.09~19998.07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給水排水專業 |
學士 |
工作經歷:
2005.01至今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2005.12~2006.12 |
助理研究員 |
2007.01~2011.12 |
副研究員 |
2011.12至今 |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研究室主任 |
2013.9至今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洞庭湖觀測站、國家環境保護洞庭湖觀測研究站,執行站長 |
2017.12至今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所黨支部副書記 |
【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
湖泊水體中有毒有害污染物調查、風險識別與去除;
湖泊外源污染過程機理與控制及工程化應用;
湖泊治理規劃與科學方案。
【教學工作】
同濟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兼職教授,2019年至今;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導師,2015年至今;
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2015年至今;
山東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2010年至今;
黑臭水體及不達標水體治理思路、技術與案例,會議授課12次,2015-至今;
濕地類型、定義、技術及其應用成效,援外班及研究生班授課共15次,2007-至今
【社會工作】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編委;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emospher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環境科學》、《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科學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科技部歐盟合作項目評審專家;
美國化學學會會員;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荒漠礦業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理事;
中國地理學會湖泊與濕地分會委員。
【榮譽獎勵】
2004年,“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獲得了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
2010年,“洱海富營養化綜合防治成套技術”榮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0年,第七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
2011年,“人工濕地的氮去除機理”獲得《生態學報》30年百篇優秀論文;
2012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九屆先進環境科技工作者;
2013年,“滇池內湖濱帶沉積物重金屬形態分析”獲得領跑者5000稱號;
2014年,“人工濕地凈化污染河水的技術研發與應用”榮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4年,第五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重要成員;
2014年,科技部創新團隊,良好湖泊團隊,重要成員;
2015年,“太湖湖濱帶底泥氮、磷、有機質分布與污染評價”獲得領跑者5000稱號;
2016年,“湖濱帶退化驅動因子識別與生態修復技術”榮獲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8年,“湖泊有毒有害化學品調查芻議”獲“全國優秀中文論文獎”;
2018年,“29種濕地填料對氨氮的吸附解吸性能比較”獲得了《環境科學研究》2016年度優秀論文;
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2018年,“基于生物調控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關鍵技術與應用”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8年,發明創業成果獎一等獎。
2019年,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
【科研成果】
發明專利:
一種均勻集布水和內部機理準確掌握的人工濕地裝置 ZL200910176533.4 第一發明人
可拆卸式均勻布水器 ZL201010616982.9 第一發明人
一套精確分層采集沉積物的水-沉積物復合模擬試驗裝置 ZL201010616981.4 第一發明人
湖內噴藥對泥水性能影響的模擬測試裝置 ZL200910176532.X 第一發明人
一種土壤改良劑以及促進土壤快速穩定的復合方法 CN201710423811.6 第一發明人
表面流-垂直潛流-兩級表面流復合人工濕地脫氮除磷裝置 ZL200910176534.9 第二發明人
一種大堤型湖濱帶多生境立體植被構建方法 CN201710621771.6 第二發明人
一種生物炭基材料的制備及其在去除水環境中典型有機氯農藥中的應用 CN201710455568.6 第二明人
一種去除水環境中典型全氟化合物吸附劑的制備方法 ZL201610104217.6 第二發明人
多壁碳納米管表面全氟辛酸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方法 ZL201610 341136.8 第二發明人
一種淺水湖泊的漂浮式排污壩 ZL201410421162.2 第三發明人
用于湖泊水生植物帶及岸灘保護的消浪裝置和消浪方法 ZL201410422569.7 第三發明人
治理淺水湖泊水生態環境的大系統調節方法和裝置 ZL201410421420.7 第三發明人
一種河流面源污染的旁置生物凈化方法 ZL20071009301.8 第三發明人
城郊緩坡型水陸交錯帶植被群落構建方法ZL201510626837.1第三發明人
實用新型專利
一種用于野外采集湖泊深層柱狀底泥的取樣裝置 ZL201721070511.6 第二發明人
一種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水預處理用的旋流裝置 ZL201720655743.1 第二發明人
一種浮游生物采集裝置 ZL201620061513.8 第二發明人
代表性論文:
Ad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sulfamethoxazole and ofloxacin on zeolite: Influence of particle diameter and redox potenti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0,123346. (通訊作者,第二作者)
Intensified sulfamethoxazole removal in an electrolysis-integrated 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0, 124545.(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Distribu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an agriculturally disturbed lake in China: their links with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tibiotics, and water quality.2020,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22426. (通訊作者,第七作者)
Occurrence of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lower Yangtze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0,113365.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Shift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molecular ecological network at the presence of fluoroquinolones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135156.(通訊作者,第二作者)
High degree of contaminant removal and evolu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different electrolysis-integrated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88, 2020,124391.(通訊作者,第四作者)
Behavior of selected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OPF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s after short-term exposure in integrated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VCW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 136403.(通訊作者,第二作者)
Degradation difference of O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by UV/H2O2 and UV/PS (persulfate): Efficiency, factors and mechanis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123987.(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A review on removing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from wastewater by constructed wetlands: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respon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112996.(通訊作者,第四作者)
Occurrence and fate of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typical urban water of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246, 163-173. (通訊作者,第四作者)
Removal of nitrogen from low pollution water by long-term operation of an integrated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 652, 977-988. (通訊作者,第四作者)
A review on occurrence and risk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lakes of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651, 2497-2506.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Adsorptive removal of sulfamethazine and sulfamethoxazole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19, 564, 131-141. (通訊作者,第七作者)
A review on removal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 651, 2247-2268.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Cadmium (II) alter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ecological network i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9, 255, 113225. (通訊作者,第六作者)
Perfluorododecanoic acid exposure induced 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 in zebrafish embryo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241, 1018-1026.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Occurrence of typical antibio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based on PCA-MLR model in the East DongtingLake, China.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163, 145-152. (第一通訊,第三作者)
Measure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associated risk assessments through ingestion and dermal routes in Dongjiang Lake, China.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165, 645-653.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Exposure to PFDoA causes disruption of the 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oid axis in zebrafish larva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235, 974-982.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Antibiotic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lakes,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627, 1195-1208. (通訊作者,第二作者)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into TiO2/Zeolite composites for sulfadiazine adsorption and photodegrad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350, 131-147. (通訊作者,第三作者)
Response of ginger growth to a tetracycline-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and residues of antibiotic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Chemosphere, 2018,201, 137-143. (通訊作者,第六作者)
Effect of straw and polyacrylamide on the stability of land/water ecotone soil and the field implement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94, 12-21. (通訊作者,第一作者)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with binary functional monomers for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esulfonic acid and perfluorooctanoic acid.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7,1516, 42-53. (通訊作者,第八作者)
Characterization of 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 in Dongting Lake, China: Occurrence, chiral profiling and environmental risk.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 557, 268-275. (高被引,第三作者)
Control of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in eutrophic lakes using lanthanum-modified zeolit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7, 327, 505-513. (第二作者)
Multi-dimensional habita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 for lake riparian zone, Taihu,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9,134, 56-64. (第二作者)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phosphate from water by lanthanum hydroxide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254, 163-170. (高被引,第三作者)
挺水植物生物炭對硫丹的吸附及催化水解作用. 中國環境科學, 2018,38(3), 1126-1132. (通訊作者)
大通湖表層水體中抗生素賦存特征與風險. 中國環境科學,2018, 38(1), 320-329. (通訊作者)
灰分對挺水植物生物炭吸附硫丹的影響. 中國環境科學, 2018,38(6), 2314-2320. (通訊作者)
湖泊有毒有害化學品調查芻議. 環境科學研究, 2017,30(2), 275-281. (第一作者)
洞庭湖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控制對策研究. 中國環境科學, 2017,37(6), 2278-2286. (第一作者)
貢湖灣退圩還湖區水位高程下植被分布格局與土壤特征. 生態學報, 2017,37(13), 4400-4413. (通訊作者)
生態透水帶去除洱海流域生活污水氮的效果. 環境工程學報,2017, 11(10), 5409-5416. (通訊作者)
農業秸稈復合 PAM 對湖濱帶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6,35(4), 711-718. (通訊作者)
植物收割對人工濕地去除多環芳烴的影響. 中國環境科學, 2016,36(5), 1554-1560. (通訊作者)
洱海 10 條入湖河流緩沖帶三圈內氮含量沿程變化. 中國環境科學,2016, 36(5), 1561-1567. (第一作者)
微囊藻毒素的環境暴露, 毒性和毒性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生態毒理學報, 2016,11(3), 61-71. (通訊作者)
29 種濕地填料對氨氮的吸附解吸性能比較. 環境科學研究, 2016,8, 1187-1194. (第一作者)
串聯垂直流人工濕地去除河水中磷的效果. 環境科學研究, 2016, 1218-1223. (第一作者)
水葫蘆多環芳烴含量及其與脂肪含量的關系. 環境工程學報, 2016,10(1), 467-472. (通訊作者)
模擬生態種植槽去除雨水徑流中的磷. 環境工程學報, 2016,10(7), 3434-3438. (第一作者)
人工濕地的氮去除機理. 生態學報,2006, 26(8), 2670-2677. (第一作者)
代表性專著:
《太湖流域環境綜合狀況及演變趨勢》,主編,2019年,化學工業出版社;
《黑臭水體治理技術及典型案例》,主編,2019年,化學工業出版社;
《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構建技術》,副主編,2009,化學工業出版社;
《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理論、方法與實踐》,編委,2013年11月,科學出版社;
《入湖河流水環境改善與修復》,編委,2014年5月,科學出版社;
《水質基準的理論與方法學導論》,編委,2010年,科學出版社;
《湖濱帶與緩沖帶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指南》,編委,2014年8月,科學出版社;
《太湖流域水污染及富營養化綜合控制研究》,第五作者,2014年5月,科學出版社;
《太湖湖濱帶現狀與生態修復》,參編,2014年3月,科學出版社;
《博斯騰湖生態環境演化》,參編,2013年10月,科學出版社;
《湖泊生態安全保障策略》,參編,2013年,科學出版社。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東洞庭湖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時空分異特征及多介質傳輸機制(418774091005431),2019-2022年,主持;
科技基礎工作專項重點項目典型湖泊有毒有害化學品和水環境調查(2015FY110900),2015-2020年,主持;
滄州市環境保護局滄州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服務,2018-2021年,主持;
昌都市生態環境局昌都市金沙江、瀾滄江及怒江三江流域生態環境調查評估,2019-2020年,主持;
國家水專項水陸交錯帶水生植被重建工程技術研究與示范(2013ZX07101014-004),2013-2016年,主持;
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寧夏回族自治區飲用水源地問題核查與對策,2018-2019年,主持;
國家水專項緩沖帶空間結構研究及緩沖帶污染控制工程參數研究(2012ZX07105-002-02),2012-2016年,主持;
國家水專項太湖流域環境綜合調查與水污染特征及趨勢研究(2008ZX07101-001-01),2008-2011年,主持;
環保部洞庭湖生態安全調查與評估2008-2009年,第二主持;
環保部洞庭湖生態安全保障方案2010-2011年,主持;
環保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戰略環境評價水環境與水資源專題,2014-2017年,主持;
環保部減排專項湖泊及荒漠生態觀測研究站項目,2013年,技術負責;
863項目受納湖灣污染負荷有效削減和生態重建技術與工程示范,2005-2008年,第一單位第二完成人;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專項項目人工濕地處理典型優控有機污染物的研究(2012-YSKY-14),2012-2014年,主持;
央企委托項目撫仙湖馬料河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綜合與濕地設計咨詢,2015年,主持;
政府委托項目草海生態修復方案,2015年,主持;
PPP企業委托項目海口市龍昆溝、東西湖等11個水體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16年,主持;
湖南省重大咨詢項目,城陵磯樞紐對洞庭湖湖水質的影響,技術負責。
【聯系方式】
電子郵箱:lushy2000@163.com
聯系電話:+86-10-84935064